《守望第二长城》——纪念张裕钊诞生200周年(刘建武)

来源:神州艺术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01    

中华文明是这个星球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它涉百代传承而不断裂,挺千秋风霜而不凋零,历多次劫难却涅槃长生,百折不挠地走过了五千个春夏秋冬, 穿越了一百八十万个黑夜黎明,跋涉了四千三百二十万个时钟,(这两个数字的容易被质疑,算的准确吗?)至今仍凛然屹立在这个世界的东方,恪守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故土(中华的疆域面积每个朝代都在变,是不是说故土不太妥?),凝聚着十四亿黄肤黑发的炎黄后裔,影响甚至引领着这颗蓝色星球所承载的八十亿人口的文明走向!这是炎黄子孙在万古长夜率先点燃的一粒火种,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民胼手砥足拓展出来的一片文化天空,是列祖列宗汇集了人类文明的优秀基因,在本土缔造的一座文明灯塔,是东方古国五千年如一日(中华文明是五千年,但是用古国就不能说是五千年)为人类社会营造的一座精神高地与城池!

为了捍卫这座城池,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长城始于秦朝,说中国人是否妥当?)励精图治,创造(感觉用打造长城不太妥)了两座永不倾倒的万里长城:一座是用467亿块砖石构建起来的东起沧海、西上黄土高原、横跨神州404个郡县、巍然屹立两千多年的军事长城即第一长城;一座是用30万个汉字和甲骨文、篆、隶、楷、行、草等6种字体支撑起来的、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灵魂和血脉里的文化长城即第二长城。这座以文字为核心元素、以心灵为地基龙脉的长城,它植根于一万多年前上古华夏先民的结绳记事、原始刻符,破土于3600多年前的金文、甲骨文、石鼓文,奠基于大秦王朝的书同文、车同轨;它由商周的7000个金文甲骨文、秦汉的9353个汉字、唐宋时期的33190个字符、明清年间的47035个文字垒砌而成----比第一长城更为牢不可破,更有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其添砖加瓦、为其倾注生命、为其戍守终生——因为这种强大而又蓬勃旺盛的人气效应,这座第二长城曾经在中华文明遭遇的历次浩劫中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展现出坚韧的修复再造力量和渡劫涅槃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自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间,约有700年左右的时光为第一长城坍塌以至于国土崩裂的特殊时期,它带来了山河破碎、白骨盈野、百业凋零;也带来了人们对于四海一家、天下太平、人间大同的强烈渴望,对“书同文、车同轨”的孜孜以求。期间,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一次又一次发挥了其强大的“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之功:从战国时代与夷、戎、蛮、狄等部族在激烈碰撞中实现交融,到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不可遏止的逐步汉化。可以说,没有汉字及其书法在民族蒙难时期所释放出来的纽带、桥梁之功,穿引、板结之术,融合、固化之能,也就没有中国疆域的统一、炎黄子孙的生聚、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地处吴头楚尾的湖北鄂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汉字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更是中华第二长城的坚强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鄂州历史上,汉字书家代代贤能、世世相继,在这方水土上跋涉出珍贵足迹,遗存了惊世墨宝:战国之屈原,三国之陆机,魏晋之庾亮、王羲之、庾毅、王敦、陶侃、桓温,南北朝之梁元帝萧绎,唐代之李阳冰、李白,宋之苏轼、陆游、岳飞、黄庭坚、秦观,清之张裕钊,等等,他们灿若星辰,他们风云际会,他们珠联璧合,成就了鄂州纯净壮丽的书法艺术天空。而且上述书家中有多人是在长城残破、故土沦亡、南北分治、社会动荡,江山社稷危如累卵的共同境遇下,来到鄂州这一方净土的,特别是庾亮、王羲之、岳飞、陆游诸辈,他们来鄂州挥毫泼墨之时,故土早已沦丧他人之手,由北向南席卷而来的骏马弯刀、胡笳羌笛驱逐甚至屠戮着诗经离骚、子曰诗云。

 

 

丧师失地之痛、亡国灭种之恐昼夜叩击着他们的心灵:华夏先民、列祖列宗独创专属的汉字及其承载的书法、文学、宗法、族规、家训能否留存?!作为直系嫡传的炎黄子孙、血统纯正的华夏文化传唱人,在半壁江山沦丧、精神火种有可能于铁蹄下湮灭的困境中,他们应该如何挥戈北上、收复失地?!如何存续文脉、传颂诗书,拱卫宗庙、教授礼仪?!应该如何在仅存的这片华夏版图上躬身力行,把包括汉字书法在内的中华文化融于血脉、化入骨髓,发扬光大至千秋万代,为他日重整河山、光复旧物,蓄积精神力量?!

在困顿煎熬中、在隔江北望中、在中流击楫中,于是我们看到了王羲之以儒家正统的中庸思想传承汉字文化,在鄂州留下了刚柔相济、经典雅致、中和壮美的书风;陶侃以崇古尚贤、雄毅谦恭弘扬汉字文化,得到“笔翰如流”、“雍容端庄”、“肌骨闲媚”之定论;庾亮以“性好庄老、动由礼节”工行、草书,终得两晋“骨逸”之风,被誉为“翰断蓬征,拖蔓葛垂,强骨慢转,逸足难追”;恒温壮志北伐,雄心正气满乾坤,其草书笔势雄健、字体遒劲、真淳厚重;陆游、岳飞分别以悲叹九州不同和立誓精忠报国为书,其中陆游以笔正心正、豪迈端庄的气度作书,被朱熹称之为“精妙飘逸”、“意致高远”;岳飞慨以当慷、壮怀激烈,师承颜、苏,专工行、草,其书迹大气磅礴,在鄂州并于天下广为流传。

以东晋、晚唐、南宋等特殊时期驻足本土的传世书家及其作品为证,在疆土沦丧之时、社稷安危之际,主流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冲击几至倾覆之日,鄂州书坛总是焕发出国难共赴、劫难同担的悲歌壮曲,总是迸发出传递仓颉香火、延续汉魏文脉,执干戈以戍卫第二长城的天地正气!这大概就是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也是作为千载书法之乡的坚固根基,更是鄂州人张裕钊能够在民族危亡、文明历劫的艰难时期横空出世,成为一代书法宗师的至要缘由!

笔者曾于二十年前沿长江来鄂州,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兼书法之乡编导作品、树碑立传。自那时起,以张裕钊为代表的鄂州父老对中华文明的忧思与牵念、对翰墨书香的赤诚与忠贞、对家国天下的担当与珍重,深深地感染着笔者,在给了笔者深刻教益与启迪的同时,也让笔者一行人永远记住了中华第二长城鄂州段的血气之旺、文脉之盛、金汤之固。

张裕钊在中华书法艺术面临着衰微败落,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官还乡,潜心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传承、创新发展。并在守正师古中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达百年之久的外方内圆、“高古浑穆”的张氏字体,驰名晚清乃至中华书史,得到康有为等书坛大家“千年以来无与比”之赞誉。张裕钊终其一生,遍栽桃李、哺育后人,潜心向学、墨耕不辍,为中华书法的存续、创新、弘发、普及做出巨大贡献,令百代千秋敬仰。

救亡图存,求新求变,贵有家国之志晚清,正是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肇始期,是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都激烈迸发的“乱世”。尤其在张氏中举的前几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拉开了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侵我中华、杀我百姓、毁我宗庙、断我文脉的屈辱史和危亡史。而在张裕钊入仕不久,又接连爆发了英法联军马踏京畿、火焚圆明园等一系列禽兽暴行。几乎与此同时,神州版图上也相继爆发了诸如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底层民众的奋起抗争运动,以及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等满清中上层革新力量的救亡行动。

 

 

与上述内忧外患结伴而来的,还有如洪水猛兽般汹涌的西方殖民文化,让五千年华夏文明、四千载王权统治、两千年儒家文化,尤其满清政府的陈腐、残暴、专制,受到致命冲击,几至断裂覆亡。在这样一个风狂雨骤、天摇地动的艰难时世,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被赋予了救亡图存、以避亡国灭种的历史重任。包括封建士大夫在内的众多仁人志士,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时代呼唤,肩负起自身职责,程度不同地参与了反抗侵略、抵制殖民,推翻帝制、变法图强,存留文种、传递遗产等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运动。

张裕钊出身望族,饱读诗书,并于16岁秀才及第、24岁中举、28岁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走的是一条经典的读书致仕之路-----但他没有就此随俗,而是以门生和幕僚的双重身份,追随晚清重臣曾国藩积极参与了对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洋务运动,明确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促进社会变革,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而世运乃与为推移”的呼吁,指出了西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我构成的严峻挑战:“泰西人故擅巧思,执坚刃……自结约以来数十年之间,益镌凿幽渺,智力锋起角出,日新无穷……”。

他还对陈腐落后的科举制度给与了有力鞭挞,直言:“裕钊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然今之学者,则学为科举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艺取士,历数百年,而其弊已极”。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又处于满清专制统治期间,他却能超越自身利益和阶层的羁绊,敢于给科举制以如此猛烈的抨击,殊为可贵。距今二百年前,张氏这种跳出时代局限,冷眼向洋、求新求变的积极态度和激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是有呼吁、推动、促进之力的,对于他此生的书法艺术造诣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华民族一分子,张裕钊能够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持头脑的清醒,跟上时代前行的脚步,以忧国忧民之心求新求变,甚至在统治阶级的中上层奔走呼号、献策建言,这让他一举秀出于当时浑浑噩噩、蝇营狗苟的晚清官场和士大夫阶层,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和后人的传颂。历古以来,中国人品评书法、褒贬人物,都特别注重书家的政治品格、爱国情操、民族忠诚度,尤为看重其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卫国之行,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殊内涵,是创作者和品评者以及行业群体与社会大众的文明境界,是中国人臧否任何一个书家时通常会采用的首要标准规范和第一评价因子。而作为生长并建树于晚清那个特殊年代的张裕钊,无疑是经得起历史、书坛和社会大众核验的,也是值得我们在二百年后的今天虔诚敬仰怀念和真挚传承学习的。

礼敬传统,嗣续文脉,惠存千秋之功。近代以来,外来文化飘洋过海,狂风般吹遍我神州大地。这其中有以侵略与征服为宗旨的殖民文化,也滋生以“跪降”和“西化”为中心的洋奴文化,对中华文明构成严重挑战,对我核心文化品种带来严重冲击。尤其是绵延千秋、漫步走过二十四朝、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一度被视为国货、腐儒、雕虫技等等,迭遭冷眼、饱尝辛酸。这座卫戍华夏文明达数千年之久的第二长城,曾经令人难以置信的沦落到坍塌崩溃的危险边缘。

张裕钊就是在这样一个严峻时刻,以赤子之心、洪荒之力,开启了他对中华古老书法艺术的追根溯源、探幽究微、传承改造、光大弘扬之路,从而深刻体察把握了“笔笔中锋”这一汉魏书法真谛,并把它运于一心,耕耘一世,做出了一番(感觉这个评价有点太高,不妥)承前启后,于沉沦中再造书法艺术高峰的业绩。正如张氏之子所言:“汉人用笔,莫不中锋,其法至唐尚存。宋以后纯用偏锋,失厥旨矣。先严苦索冥思数十年,尽得汉魏人之真谛。殆合北朝之高浑、唐人之整肃而为一。”世人惊叹张氏书法品格端庄雅致、雍容高古,究其根源就是他力求古意,解除了宋代尚意书风侧重”偏锋”的负面影响,精心传承并光大了“中锋使用”这一源自汉魏的千年古法。

《清史稿》因此说他:“由魏晋六朝上窥汉隶,临池之勤,亦未尝一日辍。”由此可见,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张裕钊忠诚于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也深刻把握了华夏先祖发明的“方块字”的造型特点以及毛笔宣纸等物理特性,融传统于血脉、尊先贤于风骨,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并在这一雄厚的前提条件支撑下,艰难破译潜藏于汉隶魏碑长达千年的要诀绝学;最终又凭借这千年绝学,让书起前代之衰,再造一座新城,终成一代宗师。

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亡国灭种、剃发易服、万劫不复的噩梦,昼夜折磨着每一个觉醒了的中国人。一轮又一轮的现代思潮对传统书法思想、书写方式给予了多个波次的猛烈冲击。如何提升书法艺术的历劫功能和涅槃本领,如何确保书法艺术的生机、活力与正能量,如何推动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代代承继和世世创新发展?这些世纪性课题向每一个中国人发出严峻拷问,并要求我们深入实践,勇于探索,给予有力答案。而张裕钊独辟蹊径,艰辛走出的书法创新之路,是完全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的:他以深厚的学养、独特的视角、刻苦的训练,实现了对书法传统的深刻感悟和正道回归,达成了对地域和时代书风的双重引领与改造,为中国书法艺术回黄转绿、渡尽劫波,实现再度辉煌,尽了自己赤诚之力,达到了令人敬佩的高度。

张氏身后200年的今天,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之后,正在向着“强起来”的伟大目标高歌猛进。伴随着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也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跋涉着铿锵的脚步,勇敢地面对着源于内部的霜矛雪剑和来自外部的雨打风吹。作为黄肤黑发的龙的传人、笔墨人生的炎黄子孙,我们要作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捍卫者和传唱人,要做嫡传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守望者与戍边人,我们就必须研究学习张氏在日月逆转、乾坤倾覆、民族蒙难的岁月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贞、对于书道先贤的敬畏,对于正宗书法艺术香火传递的强烈责任意识、对于这一文化火种可能面对的各种威胁的高度警觉。确保先人缔造的精神文化财富不致流失乃至于湮灭在外来入侵的文化洪灾,确保我们以身相许的这门艺术不会在各种不健康思潮的影响下走上一条条不归之路。

 

运笔有道,墨耕有法,有福泽百业之能。张裕钊极为重视书法创作场域环境的营造。在他的视野中,挥毫泼墨,犹如兵道,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应该像一员名将那样,每战必提前做好御笔、泼墨、控纸等诸项准备工作,而且对笔、墨、纸等各项兵器的选取与驱用极为特殊。

譬如御笔,张氏运笔喜欢选取硬毫,钢枪烈马,陷阵冲锋,宁可战至笔秃无毛,也绝不喜其软骨柔筋。这是师承了帖学名家多用兼毫或硬毫的风范,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大师对于汉魏勒碑刻石之绝学的内化与造诣。

再譬如运墨,研究发现,张氏用墨畅酣淋漓,极具胆魄。书写时常常不顾洇晕漫散,而坚持使用“入墨涩”、“注墨辣”之笔法,以求刀刻碑版效果。康有为称“故为涨墨而实洁”,马宗霍称“饱墨沉光,精气内敛”,弟子们回忆说:先生喜用涨墨、浓墨、宽墨,极少见到枯笔、飞白。

还有选纸,有研究者言,张氏写字喜用半熟宣或熟宣,他曾有言:“有恳代求拙书者,可嘱其先备佳纸,俟至尊署,当为快书,以塞众望。其宣纸必玉版宣。杂色纸惟冷金笺、雨雪宣、大红蜡笺三者差可(他色纸不能写)。其余诸纸,必不敢书也,幸豫告之。”他在此提到的三种纸都属半熟宣或熟宣,对于字体的饱和度和庄重感都具有较强的保障作用。闻钧天说“常见其所书寿屏、对联光彩焕发,富丽堂皇,引人入胜,效果美善”。这证实了张氏在多年的墨耕实践中对于纸张选用的深刻领悟与把握。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行业领域,甚至还是一个市场平台和产业链条。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专业书写体系和实务支撑体系,不仅包括书法本体的真、草、行、隶、篆,还要有相应的笔、墨、砚、瓦,并配套远程的山、林、泉、石、碑。所以一幅书法艺术的诞生,就如同兵家组织指挥的一场战役战斗,需要出征将士,更需要盔甲战袍、烈马金刀、水源粮秣。书法艺术创作不仅是一个高端的精神张扬和文化释放过程,同时还是一个高质量的物质与精神交合互融、同频共振过程,一个需要社会分工和产业链条完整配套支撑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裕钊就不仅是书法艺术之福、东方文化之福,同时也是鄂州父老之福、荆楚乡亲之福,是张氏桑梓所有与书坛相关的产业链条上的从业人员之福。因为张氏书法而孕育的产业链条,以及这根产业链条所能释放出来的文化、社会、经济效益,对于一方水土来说是历史资源、是天然优势,是兴旺地域百工百业的抓手和酵母,无论是文化复兴还是乡村振兴,都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发掘梳理、评估论证,从中找到多个发力点和入口处,受益无穷。

正气养身,风骨立志,有光大书坛之力。正气就是天地之气,就是人间贤能之气,就是行业领域之榜样和力量之气。具体到书法,首先尊师、尚贤、不迷歧路,就是师从古人生活之中和法帖之中的浩然之气!

何为尊师?张氏尊崇魏晋,师从“二王”,这就是尊师;与此同时,他又以“醇雅”为法则,独辟蹊径地磨圆了魏碑的锋芒棱角,使之与帖学相调和,这还是尊师;在此基础上,他又大胆地将魏碑笔法与欧体字形有机融合,两位一体,达成了“不激不露、不野不悍、不枝不蔓、不失温柔敦厚”的终极目标,从而在师古法正中实现了超越和创造,这更是尊师。

何为前贤?前贤就是书坛高峰,就是每个时代有传承、有造诣、有正气、有建树成就的书家。他们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支撑人品,他们有充沛的传统技能涵养才艺。他们应该是所有后来人学习的楷模、崇尚的偶像、汲取的力量。

何为歧路?歧路就是摒弃古人,剔除文化,鄙视传承,独尊性情;就是以丑为美、与邻为壑、唯名利是图;就是书家的内心世界遭受污染而让祖宗之法、先贤之规、魏晋之风、职业之道受到严重污损。。。。

如何匡正时弊,再整书风,回归正途?答案就是尊师重道、守正归真,让张裕钊等大家前贤的书道正气回归书坛,融入每个后来人的心灵血脉!今天的中国书法艺术正走在四条不同的路径上,一是师法自然,于日月山川、草木虫鱼中收获灵感和资源;二是以传统为师,走前贤走过的道路,并在敬畏中寻求超越;三是唯我独尊,唯心为上,以非理性的个体欲望为师;四是跪降西学,不是海纳百川,也非平等对话,而是甘做西方殖民理论的战俘和奴婢。尤其是以射、吼、走为主要表现模式的“丑书”,和以欧美为皈依,以仆从和被文化殖民为荣耀的“降书”,是两条书法艺术的亡羊歧路,严重污染着中国书法艺术这片净土。

我们要匡正时弊,净化书坛,要美化书法业者的灵魂,就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历史上那个真正的一代宗师张裕钊:需要他的正气,需要他的智慧,需要他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义,需要他助力我们去力避丑、媚、怪、虚等诸多问题。

遍栽桃李,厚植栋梁,有固我长城之气。张裕钊于咸丰二年(1852年)自曾国藩幕府辞官还乡,从事教学凡20余年,先后执掌武昌芍亭、金陵风池、保定莲池、武昌江汉兼经心、襄阳鹿门等六所书院。可以说,张氏一生栽参天大木、传书法绝学,培植桃李满天下,为避免这一核心文化品种的断裂、衰微、湮灭做出竭诚奉献。他的书体自晚清起,就具有了从学者盛、求书者众、临习者多、品评者密的行业影响力与社会传播力,甚至在日本书坛就有万余人之多,在神州大地就更呈根深、枝繁、叶茂之旺盛景观。

以鄂州张氏故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在鄂州107.9万人口中就有数十万书法爱好者,平均每5个鄂州人中就有1人在习学张氏书法。鄂州市政府部门甚至以张氏的书法艺术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加以保护和传承,还先后创办了张裕钊小学,成立了研究组织,建设了纪念园区,让张体书法后继有人,年复一年,为鄂州、也为全中国的第二长城之千秋永固,培育、输送了无穷尽的后备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后学旺则书旺。如何让书法艺术从小众走到大众,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象牙之塔走向市井街巷、万户千家,从昨天走到今天和明天?!尤其是让这一核心的中华绝学走向更多的青少年、更多的华夏子弟、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世界文明倡议?这是我们今天应该解读也必须解读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是传承、发扬、光大书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有生力量,同时也是本土错误艺术思潮和外来殖民文化与我们全力争夺的目标族群和重点对象。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书法要进入青少年的心灵血脉,要在华夏后裔落地生根,就必须让我们的子弟于书法中看到篆书的和谐对称之美,楷书、隶书的正大方正之美,行书草书的生动活泼之美;要让他们感受到书法承载的先秦诸子、孔孟老庄、唐诗宋词;让他们看到它跋涉至今却一直在艰难背负的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并于潜移默化中吸收内化其中的人生态度、世界观和精神气质。特别是在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今天,在面对殖民文化的猖狂挑战而亟需加强文化自信、确保文化安全、巩固第二长城的今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特别有赖于青少年教育的今天,我们纪念、研究、借鉴、学习张裕钊,并对张氏的书法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发掘、保护、弘扬,进行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是十分必要且又及时的。

刘建武,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原解 放军电视宣传中心高级编辑、大校军衔,军 旅书法家。

 

2 0 0 8 年 在 清 华 大 学 举 办《 延 安 精 神 永 放 光 芒 》个 人 专 题 书 法 展 ,2 0 1 1 年 在 陕 西 西 安 举 办《 红 旗 飘 飘 》个 人 专 题 书 法 展,2004、2006、2011年曾出版《刘建武 书法作品集》。其书法作品被国家文化部、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航天神 舟发射中心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选定 为 搭 载 神 舟 八 号 、十 一 号 宇 宙 飞 船 书 法 作 品 。由 中 宣 部 宣 教 局 指 导 ,中 央 电 视 台 、中 国 网络电视台等单位承办的“图说我们的价 值观”公益广告创作活动中,刘建武书写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选定并在中国文明 网 、中 国 网 络 电 视 台 刊 发 展 示 。其 书 法 作 品 在 国 内 外 知 名 书 画 大 赛 中 多 次 获 奖 ,被 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现代 文学馆等单位收藏,并被外交部、中联部等单位 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刘建武的书法作品还以牌匾、摩崖石刻等 形式被悬挂、铭刻在泰山、华山、少华山、武夷 山 、瑶 山 谷 、渭 河 边 、鸡 公 山 等 数 十 处 风 景 名 胜 之 地 ,并 为 多 种 报 刊 题 写 刊 名 ,为 中 央 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多部(集)电视专题片题 写片名。其作品入载《中国当代精品书画典藏》 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等。《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 《中华英才》、《海峡两岸》、《书法报道》、《中 国 美 术 报 》、《 人 民 武 警 报 》及 全 军 政 工 网 、中 国军视网等数十家媒体 、网站对其书法艺术 做 了 报 道 。陕 西 电 视 台 曾 三 次 在《 中 国 书 画 名 家》栏目介绍其书法艺术成就。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