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清代官员记录的太平天国战争史料(张 靖 鸣)

来源:神州艺术网    作者:张靖鸣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3-20    

神州艺术网湖北讯  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对清王朝统治秩序与体制产生了动摇。记录那段历史,可以洞察一个朝代兴衰的根源。国内外有关太平天国战争的史料较为丰富,而鄂州清代两位官员记录的湖北武昌(今鄂州)与陕西汉中地区的真实情况,对研究那段战争史起到有益作用。

王家璧(1814-1883),清代湖北武昌县(今鄂州)城关人。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授兵部主事,佐理曾国藩、左宗棠营务。后历任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光禄寺少卿等职。王家璧著述丰富,他编写的一千多万文字的手稿、信札等被湖北省图书馆收藏,其中有关太平天国战争文字记录由武汉市文史专家皮明庥先生选编成书,书名为《出自敌对营垒的太平天国资料》,共计480页,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将士在湖北活动的一部重要史料。①该书有几点重要内容:1、太平军从广西到定都南京的资料,约有二十余篇文稿,大部分是王家璧1851年至1853年写的。2、太平军两次西征资料,主要记录了王家璧1854年至1861年在武昌老家办团练和厘局,以及清军与太平军在鄂东地区的战况。3、记录了太平军后期战事和捻军情况。

当时的武昌县是阻挡太平军进攻湖北省城的一个军事屏障,王家璧与地方官吏处心积虑地对付太平军,从《武昌县公议团练章程》可以看出他们对太平军的防御布置十分周密。武昌县八乡设民团,所设职务为团正、团副、什长、队长等,另设有街长、村长、堡长、户长、房长等各层防守负责人;责令民团在扼要之处樊口、梁子湖直咀、马二里袁家铺、灵五里马桥、洪一里泽林咀、洪二里夫子岭等地加强防守。还制定修器械以饬戎备、申禁以肃军机、劝捐以筹经费等举措。曾国藩对章程给予肯定,并增加二条规定。

“敝邑八乡,灵马最富,而市洪最贫,贤符胜于市洪,神永次于灵马。咸丰四年所办亩捐,灵马贤符合为一局,市洪神永各为一局,而实分六局。是年惟葛山之葛店局已及十分之六,市洪已及十分之四,永福三局仅及十分之一二,内乡一局正额倍于外乡。”武昌县各乡的经济情况大略可知,地处南边的灵溪乡与马迹乡一带因做生意者多,经济富庶;临近省会的神山乡与永福乡交通便捷,经济状况良好;处于城区一带的市洪两乡因为常受战事纷扰,经济萧条;这是各乡亩捐上交情况不同的重要原因。

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武昌县官绅公祭李续宾(湘军悍将,在三河镇之战中战败身亡),有一份名单记录有77人参加这次活动,其中有翰林庶吉士范鸣和、内阁中书贺锡珍、中书科中书贺锡诚、兵部主事余上华、工部郎中陈兆麟、光禄寺署正贺升平、国子监助教范志熙、国子监学正衔陈涧之、运州同知衔黄守谦、同知贺锡祺、贺慎仪、通判纪以成、知州陈寿昌、保用知县吴澍霖、保升知县范陈鲤、拣选知县先用教谕柯茂枝、拣选知县举人吴界、举人金伯华、张裕钊、石志咸、纪以龙、张官德、陈用琛,胡毓筠等,大多数人是内四乡与神山乡的,他们都是武昌县在外任职官员与名流,由此可见公祭的规模与社会层次。同时,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武昌县仕宦科举状况。

插图 王家璧著作《出自敌对营垒的太平天国资料》

除王家璧的《出自敌对营垒的太平天国资料》外,另有一位武昌籍官员陈才芳撰写《思痛录》一书,共计78页,记载了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北方汉中地区的一些史实,为研究局部战争情况提供了重要信息。②

陈才芳(1844-约1904),祖籍湖北武昌县(今鄂州)金牛镇(今属大冶)人。其曾祖父因经商举家迁居陕西汉中城内南大街,家境殷实。陈才芳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考中进士,数年后出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知府。陈才芳到任后,清廉正直,福泽百姓。他在告老归乡时,将早年亲历太平军围攻汉中经历写成《思痛录》一书。

插图 陈才芳著作《思痛录》

据陈才芳记载, 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太平军由鄂入陕。次年二月初八,太平天国西征将军尊王赖文光、扶王陈得才等率部围攻汉中。八月二十日,城破,百姓死伤无数,陈才芳一家13位亲人死于此难,他自己几次差点被杀死,受伤后被太平军强迫任命为先生,十月下旬冒死逃脱。书中还记载了蓝大顺起义军攻占县城的情况,其中有县令周蕃寿对老百姓盘剥欺诈、布政使毛震寿用兵昏聩、兵勇对百姓骚扰等情状;还有兵勇贿赂义军,义军诈败,兵勇向局绅索银数千为犒赏等荒谬之事;更多则记述了城陷之后屋宇焚毁、尸骸露积、伤残遍地的惨象。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说: “农民战争如果说有功,主要是破坏,反抗就是破坏。太平天国的 14 年可以说是与战争相伴始终。”③此言不无见地,太平天国起义对痼疾深重的官僚体制的的确是巨大冲击,对城市乡村秩序的破坏却是触目惊心的,丧失民心的草莽行为最终沦为失败的祸根。

当然,对历史人物与现象的认识,必须放在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从宏观而言,王家璧与陈才芳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有着浓厚的忠臣孝子的封建思想,对太平军显然是一种敌视态度。而他们经历了战争势态发展的不同阶段,记录的情况不一样,王家璧主要记录了太平军在湖北的动态与地方士绅的应对表现,陈才芳记录了太平军攻城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当时的王家璧面对空前危局,极力维持地方治安和提出对付策略,并积极联络各处官绅,可称得上效忠朝廷的干吏。而正值青年的陈才芳遭遇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事,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是众多无辜平民的一个代表。陈才芳与王家璧虽是科考入仕的同路人,但陈才芳在战争中经历的锥心之痛难以言状,所以他们二人记录的心境是有别的。陈才芳与王家璧从不同维度描绘了这场战争激烈性与残酷性的立体画卷,人们从中可以透视更清晰的史实细节,这对太平天国起义持有唯物史观或非唯物史观的研究者来说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①(清)王家璧著:《出自敌对营垒的太平天国资料》,皮明庥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②(清)陈才芳:《思痛录》,郭鹏校注整理,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

③ 章开沅:《从清史编纂看太平天国》,《清史研究》,2007 年第 1 期。

本文作者张靖鸣,湖北鄂州人。学者、作家。曾担任鄂州职业大学雕花剪纸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文化建设负责人。

 

张靖鸣(右二)在民间采风

搜集民间资料一万余篇(首)、拍摄图片五万余张、音像资料三百余段。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题写序文、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要著述有《樊棘诗文选》《镜鉴杂稿》《竹林联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陈列大纲》《文史日记》《敦义儒林》(编著)《张裕钊卷》(执行主编)《山水乡愁 歌游鄂州》(副主编)《鄂州文化简史》(副主编)。点校《絸翁录存》《朱峙三日记》(四册)。另外,还指导合唱《长征组歌》(全场)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演唱鄂州民歌《放鹰号子》在湖北卫视播出。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