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湖北鄂州文人吟诗音画

来源:神州艺术网    作者:张靖鸣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5-25    
吟诗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是一种独特的活态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美学空间。吟诗大致可分为吟唱与吟诵,吟唱运用字声行腔表现作品意境;吟诵讲究平仄声律,以音韵达情。  
在我国曾有着深厚基础的吟诗艺术靠口口相传而延续,但现在已经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前些年,本人对地方传统文化做了一点抢救性工作,拜访曾读过私塾的先生们,并现场录下吟诗视频。现选辑三位先生的吟诗视频面世,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张绍南(1924—2012),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张湾人。擅长诗词吟唱。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本乡读私塾。曾多次在张氏敦义堂宗祠祭祀仪式中担任歌童生。解放后任乡村学校教师。
 
 
 
张湾是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每年有很多游客前往赏景。2009年10月,我去此地拍摄风景,在村中遇见张绍南先生,听他唱了一首地方祭祀歌调,声音清亮圆润,饶有韵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年后,我再去张湾找张绍南先生录音,他因为大病一场,身体状态不如以前,现场录了几首作品。他从容不迫地吟唱毛泽东先生的《七律·长征》,行腔舒展,音调朴淡悠远,节奏富于变化。而衬词独显特色,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哎)”的“哎”字,在平稳的声线中突起,又急转直下,婉转而不失激越,恰如其分地渲染战争环境,表达出红军战士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张绍南先生吟唱语言为赣方言,音调融合了民间风俗歌曲元素,具有显著地方特征。
 
朱朗如(1927—2018),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长岭街人,幼读私塾。曾任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高中语文教师。工诗词楹联,精通吟诵。他的著作《凤台吟草》与其父朱黻华的《静修室吟草》《佛航诗稿》合刊为《仰俯楼诗存》。
 
 
 
朱朗如先生祖上悬壶济世,兼擅诗词,代有诗作传世,并熏染族中文人,至今衍为家族诗人群体。而朱朗如和堂弟朱祥麟诗词功力深湛,皆为鄂州诗坛名家。朱朗如先生居所离我家不远,我曾多次登门拜晤,并请同事陈黎明老师为其录制诗词吟诵一碟,共录有数十首作品。据朱朗如先生讲,他的诗词创作受教于父亲和本土名儒盛漱如,吟诗腔调由父亲传授。其父朱黻华早年考入省城勺庭中学,诗词吟诵师从该校国文教员,所以朱朗如先生吟诗风格与本土其他文人稍有不同。朱朗如先生吟诵唐代崔颢的诗作《黄鹤楼》,能准确把控七律诗的润腔,并充分运用肢体语言与神情传递作品意蕴。在吟诵过程中,有的字声突出,节奏特意拉长,如“去”“余”“树”等字,渐次刻画出白云悠悠与大江浩渺的景象,而苍茫与孤独的思绪在清雅声调中徐徐轻飏,不觉间将人们引入空阔寂寥的意境。
熊克梓(1929—2021),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公友乡熊万隆湾人。幼读私塾,师从清末拔贡龚子材;后肄业于虬川中学、武昌艺专。解放后在地方学校任教。涉猎诗词书画,尤精书法,深得张裕钊书法神韵。著有《苏斋文萃》《苏斋诗联草》《客子楹联集》《客子手札》。
 
 
 
 
2010年夏,笔者前往本市梁子湖区太和镇采风,之前联系了该镇文化贤长陈世英先生,由他组织几位老人在梁子湖区保险公司办公室吟诗。熊克梓、邓栋生、余逢时、胡强友、陈世华、陈绪锦、陈世英几位先生当场吟咏了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声音苍劲质朴,时而低吟轻哦、时而激昂高咏,错落谐韵,可谓珠玉生辉,这是我第一次享受如此醇雅的国学盛宴。熊克梓先生现场书写、讲解诗联作品,并兴味盎然地吟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还有他自己撰写的《祭熊桴公文》。他吟诵声调近似说话,旋律性不强,似乎不如吟唱好听,但声律和谐,随心所欲,能在低徊往复中把文章旨趣咀嚼出来。时而摇头晃脑地吟咏、时而随意讲解,情感与才智自然流露,这样的状态已抵达高深境界。
梁子湖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城市圈内,其面积覆盖鄂州、武汉、黄石、咸宁几个城市的部分乡镇。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梁子湖一带私塾教育兴盛,周边乡村塾馆遍布,比较有名的有湖东太和东壁书屋、凤公家塾、清峰寺塾馆,沼山畈雄雍公义学、张氏祠堂塾馆、黄氏祠堂塾馆,长岭街紫阳塾馆,还有湖西涂家垴金桥义学等。本地青少年都在这些塾馆就学,而这些塾馆是吟诗艺术传播的重要场所。张绍南、朱朗如、熊克梓先生都是在梁子湖畔塾馆读书的,三位先生的吟诗艺术不仅是梁子湖民国私塾教育的结晶,而且还是湖北武汉城市圈吟诗文化的见证。
近些年,随着许多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陆续离去,那种原汁原味的吟诗声调与场景不复存在了,历经千年的吟诗文化已大体消失,这在民族记忆之根中留下一道不可愈合的文化伤口。尽管目前各级文化部门正在全力实施保护与传承工作,但现实中有的传统文化却时刻面临崩溃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意识漠视、外来文化冲击、当代文明进化,特别是网络媒体崛起而造成驳杂纷繁的文化新视觉,打破和分解了人们的传统审美思维,乃至销蚀大家的文化精神需求,使得一些优秀文化陷入退化与消亡的境地。鉴此,人们不能不担忧与反思。

本文作者张靖鸣,湖北鄂州人。学者、作家。曾担任鄂州职业大学雕花剪纸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文化建设负责人。搜集民间资料一万余篇(首)、拍摄图片五万余张、音像资料三百余段。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题写序文、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传统文人吟诗已成绝响(张靖鸣)

 

主要著述有《樊棘诗文选》《镜鉴杂稿》《竹林联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陈列大纲》《文史日记》《敦义儒林》(编著)《张裕钊卷》(执行主编)《山水乡愁 歌游鄂州》(副主编)《鄂州文化简史》(副主编)。点校《絸翁录存》《朱峙三日记》(四册)。另外,还指导合唱《长征组歌》(全场)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演唱鄂州民歌《放鹰号子》在湖北卫视播出。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