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两次召见柯逢时(张靖鸣)

来源:神州艺术网    作者:张靖鸣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8-14    

多年前,我在文史专家胡念征先生办公室看到清代官员柯逢时的手稿影印本,其名为《絸翁录存》,这是柯氏任职期间的日记,颇有文史价值。胡念征先生鼓励我点校出来,我便拿去复印了一本。尽管我原来看过一些古籍善本,但点校还是第一次,觉得挺有挑战性。此本文字潦草,有些字不易辨认,点校颇费精力。由于学校教学任务过重,点校工作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文友徐胜利、王泽中两位专家给予大力帮助,华中师范大学周国林教授对文稿中夹注文字标点问题给予了指导。这本日记大约花费三四年时间才点校完成。

这册日记记录了柯逢时从光绪二十年至宣统三年的工作事务,而有的文字数据记录则是绝密文档。日记中记载了柯逢时两次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召见的经过,谈话内容系当时政治和军事等敏感话题,从这两次谈话中可以窥见清末错综复杂的局势与当时最高决策者的真实想法。

光绪二十五年,柯逢时留任江苏候补道,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连续两次召见他谈话,谈话记录著交军机处记存。第一次召见情况如下:

 

廿五日,赴西苑具折谢恩。递牌,批于二十八日召见。

廿八日晨,赴西苑门。九点钟诣勤政殿东暖阁(近日召见在仪鸾殿,有引见则在勤政殿)。皇太后东坐,皇上西坐,中隔炕桌,皆南面。往年召见皆北面。宫监掀帘,逢时入跪,口称臣柯逢时叩谢皇太后天恩,免冠,叩头。三戴冠,立,复跪。皇上前称臣柯逢时叩谢皇上天恩,免冠、叩头如上。起立,复跪在军机垫旁。

 

这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柯逢时,时间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二十八日,地点在勤政殿东暖阁。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经常在这里接见大臣与各省官员。

 

太后问:近来外人要挟甚多,如何办法?对: 邦交全不可恃,唯有自强之一法。自强莫如练兵,海军力有未逮,自宜练陆军。当以练兵卫国,以团练卫民……惟五军之饷或取自甘肃或取自河南,将来不能持久,此何更能添募?此时筹饷非一二百万所能了事,甚难措手。问:如何筹饷?对:国家深仁厚泽,断不忍多取之民。近年常闻盐务厘金积弊甚深,商民交困,若欲剔除中饱,请宣旨饬六部九卿科道会筹,或极力整顿,或变通办理。外面将军、督抚皆令设法妥筹,必有可济……

慈禧太后提出问题:外国人经常要挟,用什么办法对付?柯逢时认为对付外国列强的办法唯有自强,自强唯有练兵,练兵应当训练陆军。柯逢时说“海军力有未逮”,这句话说得比较委婉,在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军是军队的核心,朝廷应该发挥陆军的优势,所以柯逢时建议训练陆军以及地方团练。

厘金是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而抽征的临时性商业税捐。厘金制度本身存在弊端,不仅危害商民利益,各级税吏更是营私舞弊,所设名目繁多。柯逢时任江苏候补道,对盐务厘金情况了如指掌,他建议加大力度整治,剔除中饱,情况一定会有好转。

 

(慈禧太后)问:你曾在张之洞处办过盐务?对:是。问:洋务该如何办法?对:洋务可不必办,近来办洋务之人,未必有心国家,总要取心术纯正者办理为是。问:张之洞颇能办洋务?对:张之洞心术纯正,实心任事,虽费钱颇多,却是心于家国,与他人办洋务者不同……问:自强军若何?对:此是张之洞创设,每年共四十余万金,问:有多少人?对:有两千多人……太后向皇上说:汝也说。皇上问:汝几时从江苏来?对:三月廿九日。逢时问,皇上圣恭渐愈?皇上圣语未听明晰。太后细语说:他未听见……

 

从柯逢时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对洋务运动持有否定态度,他认为办洋务的人多不可靠。此话包含着复杂历史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与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清朝国势江河之下,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倡导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技术,得到当权者认可;于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中的一件大事,而不惜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却在战争中惨败,洋务运动到此结束。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这对洋务运动期望甚高的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究其失败根源,主要是因为官僚政风败坏所致。正如柯逢时指出洋务运动中真正实心办事者少,有些官员利用洋务之名贪污腐化,使得洋务运动实质蜕变。尽管洋务运动没有使国力强大起来,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张之洞作为洋务派领袖,他督政湖北期间,在修铁路、办钢厂、办教育等方面取得非凡成就,这是柯逢时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面前极力褒扬张之洞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宫监掀帘,逢时入跪”文字中发现一个细节,慈禧太后并不是“垂帘听政”。有不少资料记载,慈禧太后接见国外使臣与朝中大臣多未“垂帘”,也不是一个人接见,而是和光绪皇帝两人同殿而坐,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而这次召见柯逢时基本上是慈禧太后问话,光绪皇帝极少发问,从中可窥见朝中重大事情的话语权由慈禧决断。

廿九日,赴西苑门谢恩。奏事处传谕于五月初三日预备召见。

五月初三日晨,奏事处引入西苑至朝房小坐,即有内奏事监,引入内诏。仪鸾殿陈设精微,球图满目。叩谢如前日。太后问?你曾办过洋务?对:臣前在张之洞处办过洋务文书。问:近时交涉甚为棘手,如何是好……教民会匪?对:教民大半,匪人人僻之处尤多,近都大邑较为安静。问:大地方到底办洋务的人多些?对:会匪往往与营勇及州县工差相通,故有所恃而不恐……问:我昨寄信各督抚说团练是要办的,不必用洋枪,只须土枪,但要百姓保卫乡里,不是要他打仗,地方官可将此意明白宣示?对:这是极好,用洋枪操练既费子弹,且恐别生事端。

问:如今时事甚迫,颇难措手。对:以吏治为先,以民心为本。现在太后皇上励精图治,大小臣又随时召见……至于外洋的人现在尚是怕我百姓,只要民心固结,中国尚可有为。臣以为办洋务者多不可恃,不如遣用诚朴一路的人。问:州县多靠不住,如何?对:自捐纳一开,仕途最杂,只要督抚严行考覆,便可激浊扬清。问:道府如何不管?对:也有督抚两司赏识的人,道府便管不住的,问:你甚好?对:臣十余年只是不敢苟且,惟才且短,不能大有所为。太后:你所说练兵筹饷的话都好……奏对又近四刻,余话甚多,不尽记忆。太后:你可下去。便退。腿仍觉僵,汗出亦甚。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第二次召见柯逢时的时间是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三日,地点在仪鸾殿。谈话内容是外交、军事、教民等事项。

慈禧说近时交涉甚为棘手,如何是好?这个问题反映出当时复杂局势。从一八八九年一月至五月,俄国、英国、德国侵略者不断在中国辽宁、山东等地制造事端,并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企图瓜分中国;外国传教士、教民与百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乡间民团不断滋事,这使得清朝统治者坐卧不安。针对这些情况,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急于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柯逢时提出了练兵自强、加强教会与团练管理等举措。并着力强调以吏治为先,以民心为本,这个观点是比较客观务实的。整饬官吏不失为一项震慑朝纲的得力措施,这是每一个朝代保证政务良性运行的基准。诚然,整顿纲纪不能违背民心,吏治不能与老百姓利益乖离。

当时正是国势危如累卵的时刻,各种复杂的情况接踵而来,使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焦头烂额,忧心忡忡。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两次召见柯逢时询问对策,足见清末最高统治者对柯逢时的信任和赏识。而柯逢时针对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提出的这些重大而棘手的问题,能够从容不迫地回答,显示出敏捷的时势判断力和独到见解,不难看出他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并力图有所作为的积极心态,一代理财能臣的能力与素养明晰可鉴。

《柯逢时日记》原稿

《柯逢时日记》点校本

本文作者张靖鸣,湖北鄂州人。学者、作家。

曾搜集民间资料一万余篇、拍摄图片五万余张、音像资料一千余段。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题写序文、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主要著述有《樊棘诗文选》《镜鉴杂稿》《竹林联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陈列大纲》《文史日记》《敦义儒林》(编著)《张裕钊卷》(执行主编)《山水乡愁 歌游鄂州》(副主编)《鄂州文化简史》(副主编)。点校《絸翁录存》《朱峙三日记》(四册)。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