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有约】董邦耀散文《 我们曾经年轻过 》

来源:神州艺术网    作者:董邦耀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2-27    

   我们曾经年轻过

    董邦耀  

 

     “三线学兵”,一个曾经激荡万千青少年心扉的称谓,一个曾经为战备路而不怕牺牲的团队;一个曾经创造“三线学兵精神”的团体;一个曾经英雄辈出的铁血集体。

 (五十年前在三线襄渝建设工地的董邦耀。)

(五十年前在三线襄渝铁路工地上的陆普选(左)、蒋宏亮(中)、金国华(右)。)

    1970年8月和1971年初,陕西关中,先后有25800多名69、70届初中毕业生,为了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三线襄渝铁路建设”中,与铁道兵并肩作战。这批学生由2107(襄渝线工程代号)工程建设指挥部统一从学生民兵1连编到学生民兵141连,配属铁道兵施工,连队按部队编制和管理,当时简称“学兵连”和“学生连”。

     1971年2月底,16岁的我和老照片里三位主人公—17岁的陆普选(左)、22岁的蒋宏亮(中)和16岁的金国华(右),一起被分配到铁道兵5847部队学兵15连。
       金国华,学兵十五连一排二班风枪手;后调入二排七班风枪手。1973年7月,从襄渝铁路退场,分配至国防科工委兰字809部队,试制工厂材料员。1974年12月调入化工部第三工程处工作。1976年初应征入伍,在21军61师金钢钻团红九连任四零火箭筒手、副班长。1978年5月退役,一直在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15年1月退休,现定居北京市。
     陆普选,刚上场时,在学兵15连担任通信员,一年后,连领导同意他下连锻炼,被分配到二排七班擦洗风枪,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1973年7月,从襄渝铁路退场,同金国华一块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兰字809部队,1983年入党,曾任试制工厂工人、车间调度员、车间副主任、科研生产部副主任、机动技安处副主任、设备仪器保障部主任。1987年至1989年,在安徽省电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92年被调安徽省社敎工作队,任驻肥东县工作队副队长半年。2014年2月退休,现居住安徽合肥市。

    蒋宏亮和我,刚上场时都是炊事班的伙头军,后来,他被任命为炊事班班长,再后来又被任命为二排排长,因工作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营、连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由于他是学兵里少有的1968年中专毕业生,舍我其谁的大哥身份,对一同从武功来二排的金国华和陆普选,蒋大哥自然对他俩有一份关切与呵护,在近三年艰苦卓绝的三线生活中,蒋排长发现金国华和陆普选这两位小兄弟,人小志气大,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工作积极肯干,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让他感动。两位小兄弟认为蒋大哥身先士卒,严以律己,平易近人,关心战友,偕为楷模,是位信得过的好兄长,因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1973年元月,蒋宏亮与我们学兵15连,十几名中专毕业生早于我们半年退场,他被分配到武功氮肥厂(现为陕西秦岭化肥总厂武功分厂),1975年“7.1”入党,曾任车间主任,设备科长,副厂长,党委书记,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退休,现居住西安市。

        三线学兵生活是陕西特有的,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有的,他有别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兵团生活,在近三年血与火的奋争中,有122名三线学兵长眠于巴山汉水之侧,定格在永远的18岁。著名作家陈忠实26年前在“三线学兵征文选”《踏过泥泞》序文中说:“在那场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三线学兵连的学生们却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伟业。襄渝铁路铺摆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20年来火车日日夜夜穿梭往来,这是写在陕西大地上的长卷诗篇。”

(这是五十年后在三线襄渝铁路老营地的陆普选(左)、蒋宏亮(中)、金国华(右)。)

      三线学兵们还塑造了“三线学兵精神”,它所容纳的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勇于牺牲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它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青运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便是学兵们的精神财富,52年了仍弥坚如新!

(董邦耀代表学兵15连战友向汉江博物馆(刘贵棠)赠送锦旗。)

        这种学兵精神和三线情结,伴随了我们一生。金国华刚才在电话里说,那天上夜班,早上出了隧道,听说西安照相馆的人来工地给大家照相来了。我一听,高兴坏了,一下子就想到和蒋大哥、陆普选照一张合影,作为参加三线襄渝铁路建设的纪念,也是我们战友情谊的永久佐证。我们三人一拍即合,脱下油腻腻的工装,洗了洗身子和脸,我和普选换上当年时兴的海魂衫,簇拥着穿军装的蒋大哥,拍下了这张喜滋滋的合影,我将它走那带到那,从不敢丢失。

 (五十年后,主持纪念活动的董邦耀。)

 自从1971年7月,三线学兵从襄渝铁路退场后,大家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杨“三线学兵精神”,都做出了新的贡献。但是,战友情依然封存于记忆的仓库。陆普选前些年从合肥回武功探亲时,总要拜访蒋大哥,这都成了惯例。1974年“5.1”,蒋大哥喜结良缘,金国华专程去恭贺。1975年,金国华在化工部第三工程处工作,为武功氮肥厂安装设备时,与时任车间主任的蒋大哥形影不离。陆普选说,金国华去21军当兵后,就失去了联系,直到前几年,才有了电话联系。许多战友,自1973年7月退场后,一直就未谋面,在“学兵15连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纪念聚会”活动的2021年4月之前,战友们给在北京当“保姆”的我,早早打来电话,说,邦师,……五十年了,你这个15连的群主,现在就是“连首长”,该组织战友们“聚一聚了”。于是,我在3月底就从北京赶回西安,与几位战友筹备了这次在旬阳的“50周年纪念聚会”。我邀请了当时的旬阳县(之后升级为旬阳市)委副书记王武臣、副县长王拥军,还有中国汉江博物馆馆长刘贵棠。王副书记在我们入住的当晚,抽空在河源大酒店看望了我们,给我们第二天的纪念聚会午宴提供了旬阳拐枣酒和陕青茶。王副县长在纪念主场地代表旬阳县委、旬阳县政府为这次纪念活动致词,感谢学兵当年为旬阳县建设做岀的贡献!刘馆长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诸多方便和帮助。

(前排中间穿便装者为旬阳县副县长王拥军,前排右一为汉江博物馆馆长刘贵棠。)

       随后,我们参加纪念聚会的战友,在旬阳烈士陵园祭拜完牺牲的同连战友郑宪法和史文华,重返当年的老营地,金国华、蒋宏亮和陆普选,在50年前合影的老地方(现在农民盖上了住宅楼)、还是老站位,留下了这张意义非凡的三人近照。战友们风趣地说,五十年了,蒋排长的警卫没换,位置不变。抚今追昔,感叹不已:
   不朽的学兵精神,不老的青春岁月!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原为铁十师47团学兵15连学兵、《陕西高速》杂志执行主编、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陕西高速》杂志、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