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HEADLINES 2021年1月29日艺术评论(记者 陆文华 发自 杭州)正如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再次攀登地球之巅,重新测量珠峰最新高程8848.86米,代表着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新高度,林海钟总结并倡导中国山水画“以书入画,笔墨为宗”艺术思想和方法论的精髓,潜心探索,奋力攀援,呈现出大国崛起时代中国山水画的新气象、新境界、新高度,表达东方精神与中国文化独特而深邃的世界观,成为中国山水画艺术史上新的登高者。
2021年1月23日,云水光中洗眼来——林海钟辛丑迎新展在杭州瀚阳艺术中心开展。
此展由艺术批评家付晓东担纲学术主持,策展人为瀚阳艺术中心创始人冯黎敏,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杜如松主持开幕式;中国京杭大运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建庭,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任道斌,著名书法家王冬龄,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何水法,黄龙饭店董事长杜宏新,叶葵、陆文宇、邵健、潘汶汛、王高明、沈杰、渃辰、叶蓁、陈林、金捷、吴雨翰、陈勇、戚山山、曾渊、寿珊、周萍、徐韬、杨振华、姚宁圆等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收藏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开幕活动。
据悉,此展将持续至2021年4月17日。
攀援:从精研中国山水画美术史源头出发
此展主题“云水光中洗眼来”,取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
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重阳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寻访南屏山兴教寺高僧梵臻,随后一同泛舟至孤山宝云寺拜会僧人惠勤,作诗二首。诗人这样吟咏:“湖上青山翠作堆,葱葱郁郁气佳哉。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
苏轼是代表东方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上最高成就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思想精神、生命哲学及其文化艺术创造,一直影响到今天。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文化艺术史、特别精研中国山水画美术史和古代书画鉴定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林海钟深谙中国历代文化艺术大家们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及其思想根源、艺术方法。他直接引用苏轼诗词,并创作《云水光中洗眼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山水作品,表达当代艺术家致敬苏轼等彪炳中国文化艺术史册的创造者们;与此同时,当代中国艺术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试图传承、超越并创造属于这个时代、具有自己独特姿态的艺术作品。

在《太虚震泽图》中,艺术家以8条屏巨幅画面,描写浩浩汤汤、一望无际、气势壮阔的江湖水域,表达大国崛起时代,东方精神和中国文化中那种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与包容的心态。尤为令人叹服的是,林海钟的笔墨之率意、线条之清逸、意境之高远,将波澜壮阔的湖水呈现出“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的生动气韵、时空关系和精神图景。
在《嵩山少林寺图》中,林海钟以遒劲而朴厚的笔墨,描摹一个郁郁苍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嵩山少林寺图景,呈现重峦叠嶂、气象万千的胸中丘壑、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揭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等各种关系,表达艺术家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西湖牧牛图》《富春彩云图》《云林雪意图》等一系列山水画作中,艺术家从杭州茅家埠、富春江、灵隐寺等颇接地气的现实生活所见所闻入手,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探讨天人合一、顺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东方生命哲学和精神世界,表达这个时代所追求的东方精神和中国文化。
梳理艺术家林海钟的“以书入画,笔墨为宗”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发展脉络,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朝齐梁时期的艺术理论家谢赫(约公元479-502年)。
在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美学专著《古画品录》中,谢赫提出著名的绘画“六法”;此后,唐代王维(公元701-761年)的《山水诀》《山水论》、张彦远(公元815-907年)的《历代名画记》等专著探讨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逐渐形成山水画风格或流派;及至宋神宗时期,郭熙(约公元1000-1090年)在《林泉高致》中进一步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三远”画式;在宋徽宗时期,中国书法大家、官至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的米芾(公元1051-1107年)更是精于画理与书画鉴定,他从其行草的书法而画云山烟树,创立“米点山水”,妙趣横生,书画自成一家,被后世誉为“云山始自元章”,凸显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艺术思想。
宋元以降,元仁宗时期被封为魏国公的赵孟睿ü?�1254-1322年)进一步倡导“书画同体”论;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元四家”尤重墨法,改变唐宋时期画山水多用湿笔的“水晕墨章”,开始运用干笔,以渴笔的抹擦与淡墨的渲染为画调,其简淡高致的画风,启发并影响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创作。
在明代,沈周(公元1427-1509年)、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陈继儒(公元1558-1639年)等名倾朝野的大名士都是精书画、善鉴定、喜收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笔墨功夫,具有中国文人画风致淡泊、诗趣盎然等特点;到了清代,蓝瑛(公元1585-1664年)等艺术家传承浙派之意,融合南北各派精华,笔墨更加苍劲,其画风存有健实精妍之妙,足以管窥浙派精粹,成为浙派中崭露头角的后劲代表性人物。
纵观中国画艺术史发展脉络,艺术家林海钟所倡导的“以书入画,笔墨为宗”,概括总结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艺术特征和创作方法,并站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山水画的艺术探索实践,表达这个时代的东方精神和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海钟堪称“中国山水画艺术史上的登高者与守望者”。
2021年1月23日,在杭州瀚阳艺术中心,艺术家林海钟(左一)在向嘉宾们介绍创作背景。当日,云水光中洗眼来——林海钟辛丑迎新展在杭州开展
分歧:全球语境下中国画如何传承、创新与突破
简要梳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可以发现,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转型发展、怎样处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古今问题”“中西问题”这两大问题,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其方法论,导致立场、观点和态度截然不同,这两大问题的思想论争一直贯穿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思想论争所形成的治国方略、政策措施甚至直接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影响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科技、建筑、设计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时至今日,关于古今问题、中西问题所表达的不同思想观点和论争,依然存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并由此产生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不同的发展脉络。2019年5月24日,大象艺术空间馆、杭州湖上杂志社在林泉山房举办“后山心图——王绍强作品展”。在学术对谈环节,艺术理论家皮道坚、管郁达、艺术家林海钟、王天德、王绍强等围绕中国山水画、当代水墨艺术等话题展开热烈而深入地探讨,皮道坚以“艺术没有‘传统’与‘当代’之分,艺术只有‘好’与‘坏’之别”,结束当时的对谈之争。
2020年10月,被誉为“完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曾出任瑞士驻中国大使的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在与服务器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顾振清对谈时说,当代艺术家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是想继续保持传统不变,还是将传统带向别处?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可能相当有趣,抑或无趣之极。因此,如何表达就成了判断作品是否有意义的关键。我对于用“好”和“坏”这两个词比较谨慎,我更倾向于用“有意义(Meaningful)”和“没什么意义(Less meaningful)”来讨论。(请参阅“服务器艺术”微信公众号,2020.10.26)
在中国画艺术创作领域,有秉承传统、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艺术家们,他们更多地看到博大精深、璀璨瑰丽的中国文化精髓,认为应该从传承传统文化入手,才能实现创新与突破;另一批艺术家们则认为,如果仅仅从传统文化出发,而不是彻底改变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不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艺术家还能够超越历史上的艺术高峰吗?
剖析这两种艺术观点的思想根源,我们可以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近代史开始。
鸦片战争爆发后,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西方船坚利炮打开国门,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探索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与命运。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日盛,洋务运动(公元1861-1894年)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方法,在军事装备、科学技术、工业建设等领域掀起全国范围“自强”“求富”的改良运动;20世纪初叶,新文化运动(公元1915-1923年)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观念,发起“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传统封建礼教,启发民众民主觉悟,推动现代科学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及至20世纪中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包括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破四旧(公元1966-1968年)”运动等在内,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历史浩劫。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两种争锋相对的社会思潮或价值取向:一方面,“伤痕文学”开始反思历史,“寻根文学”兴起“文化寻根”热潮,“85新潮美术运动”提出人文主义思想,并推动众多美术群体的创立和美术展览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改革开放,需要采取反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一系列管控措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和干扰。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全球话语权、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风”逐渐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重要社会思潮。尤其是2020年以来,面对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东方精神和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方案有效抵御“全球大流行病”,引起西方各国高度关注。
近年来,无论是地缘政治冲突、外交纷争,还是贸易战或口水战,中西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更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
在这个大国崛起的时代,在这个无人机定点清除改变现代战争形态的时代,在这个脑、意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纵深推进的时代,中国艺术创造更加需要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需要民族自强、文明自立和文化自信,更加需要展现这个时代的东方智慧、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
就像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携带自主研发的峰顶觇标、北斗系统、5G技术等国产仪器设备和技术,获得历史最高精度的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展现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同时,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登顶,多次测量珠峰高程,也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海钟总结中国画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的精髓,敏锐地捕捉并把握大国崛起时代的发展方向,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式,表达东方精神和中国文化特色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艺术探索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山水画艺术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物研究标本和历史文献资料。
艺术家
林海钟